今年6月16日,我又回了趟老家——郭集。过去我们那里都称郭集为扬州北乡,那是因为郭集三面环绕高邮湖,与高邮城区相隔着高邮湖、大运河等水系,又在扬州的正北方。
郭集是汉代史学家蔡伯楷的故里,南宋抗金英雄梁红玉在此安营扎寨的古迹犹存(郭集一个村就叫大营村),党的“十七大”代表、全国优秀共产党员“白衣圣人”吴登云的家乡。她也是第十届中国道路照明论坛举办地,素有灯具之乡、建筑之乡、水产之乡美誉,是国家级生态乡镇。
2013年高邮行政区划调整,撤销郭集镇、送桥镇、天山镇,合并设立新的送桥镇,也挂高邮湖西新区的牌子。
改革开放四十年,我的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我的家亦是如此。
67年我出生在郭集毛港村,那里风景秀美,民风纯朴,绝大多人以种田为生。我在家排行老末,上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哥哥,在我们那个年代属于子女偏少的家庭。
姐姐年长我17岁,由于家里面老人多,劳力少,她很小就缀学了,帮助家里挣“工分”,直到现在,她还经常跟我们兄弟二人抱怨父母重男轻女,不让她读书,让她只能在老家呆着,想来还真有点那个意思。哥哥年长我一转,他要上高中时,实行的推荐制,可惜由于祖上家庭被评为中农,而失去了上高中的资格,为此还一度抑郁。改革开放后,他跟一个手艺较好的吕姓木匠学做木工活,由于他勤奋好学,加上天资尚好,不到半年他就出师了,先是在家乡帮人打家倶,后又被郭集乡建筑站招募为建筑木工。他到了建筑站后从普通木工干起,先后做了木工组长、施工队队长,直至自立门户,成立了专门的建筑公司,为建筑之乡作出了贡献。
我父母在世的时候,经常说我赶上好时代了,没有吃过苦,在家乡一直读书,从小学到高中,学费都没有交过,85年又顺利考取了省城的一所名校,实现了我姐姐、哥哥所谓跳“农门”的梦想。
大学毕业后,我回到了扬州工作,在这里娶妻生女,安居乐业。
弹指一挥间,四十年匆匆而过,当年的农家少年已经初生华发,当年的农家小舍,已不见踪影;从农村到城市,一路的拼搏,一路的辛劳,脚下的路已见证了我的蜕变,更一次次见证了家的变迁,国的日渐强盛。
四十年岁月悠悠,四十年改革开放,无不印证着家运紧紧依托着国运,只有国家富强了,家才会幸福安康。
扬州中燃 戴孝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