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的改革开放40年,顺应了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历史需求。我们家家户厨房里的灶具也随之发生变化。俗话说“无火不成灶,无灶不成厨,无厨不成家”,无论是早期的柴火灶、峰窝炉,还是现如今的燃气灶,都随着社会发展和不同时代的环保需求不断更新改进。
柴火时代
小时候,家家户户的厨房里都有“大铁锅”,也就是用砖、土砌的灶,下面做成拱形的小门,柴火就从这里放进灶膛,台面上一般有三个圆圆的洞口,两个大洞口放大铁锅,主要用于烧饭做菜,中间靠边的小洞是放汤罐的,主要是烧水用,扬州话“汤罐水带带就热了”,就是由此而来。有一个长长的烟囱伸出屋顶,燃烧柴火产生的缕缕炊烟,甚至成为中国文化中的美好意境,成为中国人“家”的象征。
那时,灶火的主要燃料就是稻草和秸秆,农作物收成后,每家都会将麦草和稻草留下来,捆扎好垒成高高的草垛,作为储备柴火用。而这草垛也是我们儿时候的小伙伴们玩耍捉迷藏的美好记忆之一。
蜂窝煤时代
时代在发展,当我再长大一点后,家里用上了煤炭炉,外面用铁皮筒子箍着,里面是耐烧炉瓦,中间用黄泥稻草等东西填充,燃料是十二孔的无烟蜂窝煤。它占地少,相对比较干净省事,烧饭、做菜、取暖都靠它。但它的弊端是每隔几个小时就要换煤块,否则,重新生火就是件麻烦事;再就是炉子放在室内必须注意通风,否则容易煤气中毒,那可是要人命的事!
人工能源时代
到十几岁的时候,家里开始用上了液化气,铸铁的煤气灶头,外面刷着一层银粉,两个灶头,胶管连接上煤气罐,打开阀门用火柴点着,蓝色的火苗就燃烧起来了,炉火大小还可以调节,以前用煤炭炉“急惊风遇慢郎中”的窘态再也没有了。但是,“换气”是件麻烦事,每次都是我爸用摩托车驮着钢瓶,到镇上指定换气点换气。
而那时候,市区已使用上管道人工煤气,管道将燃气输送到千家万户,既没有换钢瓶的烦恼,价格还相对特别便宜,我记得那时候每立方人工煤气只有九毛五分钱。但人工煤气生产过程中会对周围环境造成严重污染,而且人工煤气中含有杂质,不能完全燃烧,做饭时锅底容易被烧黑。
天然气新能源时代
2006年11月,天然气进入扬州,扬城百姓陆续用上了安全、无毒高效、清洁的绿色能源,同时使用的是适用天然气的新型燃气具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,老百姓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不断提高,使用燃气热水器的家庭越来越多,这也改变了大部分人的生活习惯,以前都喜欢去公共澡堂泡澡,而如今更愿意在家里舒舒服服冲个热水澡。一年四季每天都要洗澡,这已经是我们家人的生活习惯了,我儿子也养成了每天自己洗澡的习惯,热水器出来的水是恒温的,不用担心孩子被烫着或冻着。
社会进步看厨房,从过去的烟熏火燎的厨房环境,到如今家中的厨房清爽整洁;从烧柴、烧煤到人工煤气,再到天然气,小小厨房的变迁折射出生活的日新月异,日常生活中看得见、摸得着的变化,就是当今人们生活内涵的缩影,时代发展进步的有力见证!
扬州中燃 罗雪